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传承“两路”精神,续写能源新篇
70多年前,随着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一批石油人来到这里,冷湖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能源版图上。多年以后,随着冷湖石油资源的枯竭,石油人像候鸟一样继续转战四方,却把能源报国的精神留在了这里。
如今,又一群能源人来到冷湖,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和能源报国的精神,在迷人的星空和旷野中探索中国能源的未来。他们坚信,只要冷湖的风不停,绿色能源就能持续输出。
图为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探月风电场
5月底,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青海探月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65台7.7兆瓦大型风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的“绿电森林”,每年可生产14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满足35万个家庭的全年用电需求。
在这个“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龙源电力建成了我国高海拔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不仅创造了新能源开发建设的奇迹,更为新时代能源转型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命禁区的绿色突围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冷湖镇地处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交界处,罗布泊、阿尔金、可可西里三大无人区交汇的“生命禁区”,平均海拔2733米,含氧量仅为沿海平川的60%,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第一次来到冷湖,被这里规模宏大、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所震撼,分不清这里是地球还是火星。
茫崖市被称为“中国最孤独的城市”,冷湖镇则被称为“中国最孤独的小镇”。从茫崖市区到探月风电场有4个多小时的车程,在地图上是一片空白。“刚到风电项目,手机没有信号,生活物资全靠从400公里外的格尔木或敦煌运输,1吨自来水运输到现场的成本高达100元。”龙源电力青海公司魏亮回忆。
图为探月风电场周边地貌
2024年开始,由龙源电力设计院组成的项目前期团队冒着导航失灵、人员失联、车辆失踪等风险,十余次踏勘场址。他们事先在卫星地图上打点、画路线轨迹,随后拿着卫星电话,沿着卫星定位寻找场址,校准每一台风机点位,全面积累原始气象数据,为项目建设及后续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风资源勘测环节,资源规划师庞自飞带领团队引入激光雷达测风技术,数据采集效率相比传统测风塔提升3倍,精度误差缩小至0.1米/秒。在风机排布环节,他们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实现了精准避让天然气管网和矿产等敏感区域,让这片无人区的土地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在机型选择上,设计团队优化叶片气动外形,使其能应对13级以上瞬时风速,抗台性能媲美沿海地区的抗台风机组。此外,机组采用抗紫外线老化的特殊涂层,保障设备在强日照环境下20年以上使用寿命。
项目攻坚的创新密码
探月风电场采用7.7兆瓦大容量机组,单支叶片长达108米,重量超过33吨,每支叶片从甘肃运到冷湖场址都需要24小时以上。面对“通信盲区+交通禁区”的双重挑战,工程建设团队提前3个月踏勘路线,拓宽简易道路,在无人区开辟出一条“能源动脉”。在无人区遇到沙尘暴天气,司机们只能裹着棉被在驾驶室过夜。
项目开工建设时,冷湖地区已进入冬季,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这让最基本的混凝土基础浇筑成了一大难题。为攻克这一难关,建设者们创造性地给搅拌机裹上“电热毯”,在浇筑区域搭建“移动保温棚”,将传统意义上的“冬歇期”转化为“黄金施工期”,保证了项目的建设质量和进度。
图为建设团队开展风机吊装
由于高寒的施工环境,高原大容量机组在安装、调试过程中遇到各种技术问题,连设备厂家也倍感棘手。1月至5月,龙源电力充分发挥风电领军企业优势,吹响了支援青海项目的“集结号”。来自江苏、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福建、甘肃、陕西、西藏等省区的30余名优秀风电人才先后集结冷湖镇,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一台又一台机组迎风旋舞。
针对传统高原型风机运维难的困境,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部署了智能化运维系统,通过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机组振动、温度、电压、电流、扭矩等数据,结合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了设备状态的超感知监测。“现在,只需在中控室轻点鼠标,就能远程诊断设备健康状况,维护时长缩短了30%。”运维工程师介绍,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系统能自动预警潜在故障,真正实现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在项目现场,龙源电力青海公司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广大党员和青年骨干在风机吊装、设备调试等关键环节冲锋在前,成为“实干、奉献、创新、争先”国能精神谱系的生动写照。
由于昼夜温差大,项目部在高峰期近50人感冒。龙源电力青海公司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驻守现场,连续3个月没有休息是常态。“从来没见过哪个项目有这么强大的后方支援,国家能源集团真的太厉害了。”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感慨地说。
图为龙源电力探月风电场330千伏线路
频道精选:
- 25年07月01日
- 25年07月01日
- 25年06月30日
- 25年06月30日
- 25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