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光互补铺就共富新路
6月11日,随着国家能源集团遂昌茶光互补项目的最后一基塔基稳稳嵌入大地,79基集电线塔基全部落成。
图为遂昌一期项目升压站
作为浙江公司在茶光互补领域的首个破题之作,遂昌一期95兆瓦项目自开工便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在起伏茶陇间建起光伏电站,又要让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乡土。
然而,项目落地伊始,便遭遇政策处理的复杂课题——遂昌的茶山既是云雾滋养的生态宝库,更是茶农世代耕耘的“致富金叶”。如何在满足清洁能源项目用地需求的同时,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与“心头好”,成为横亘在能源发展公司项目建设团队面前的首要挑战。
“为了找到最适合建设光伏的地块,我们花了整整半年踏遍遂昌每个乡镇,大柘镇的连片茶陇最终让我们相信,这里就是茶光共生的理想之地。”项目前期负责人林儒磊回忆当时的选址经历。
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项目建设团队踏上了政策处理的攻坚之路。他们走村入户,在茶香氤氲的农家院落里与茶农促膝长谈,将每户人家的茶园分布、产量预期细细记录;主动对接当地政府搭建协作机制,在土地政策框架下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针对茶园特殊地貌研发“无人机+人工掏挖”的精细化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减小对茶树的破坏。在青苗补偿、土地租赁等问题上,团队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细致周全的方案,经过2000余次入户走访,让茶农真切感受到项目带来的红利。
图为光伏场区一隅
工程建设期间,遂昌的雨季和采茶季给施工带来了双重挑战。阴雨连绵的日子里,运输车辆在泥泞山路上频频打滑,设备部件裹着厚厚泥浆才能艰难进山,原定的施工节点在持续降雨中不断延后。待到三月采茶季,漫山遍野的采茶人穿梭于茶垄之间,建设者们不得不放慢脚步,如何在“抓进度”与“护民生”间找到平衡,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
面对雨季挑战,项目管理团队按既定雨天施工计划,将材料预处理、零部件组装等室内工序集中实施,采用模块化施工工艺,在山下预制场完成支架、檩条的螺栓组装,大幅压缩山上作业时间。针对泥泞运输难题,20余架大型无人机展开银灰色机翼,在茶山上方飞出一条条银色航道,将原本需工人徒步搬运的立柱、支架等材料,以单趟2分钟—3分钟的效率精准吊运至指定桩位,运输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数倍。
针对采茶季,团队提前将吊运材料运送至堆场,组织工人错峰出工,确保在采茶高峰时段不与村民“抢路”,于无村民活动的片区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运输,在保障茶农正常劳作的同时推进工程进度。
同时,为确保每个桩位精准、阵列连贯,设计人员多次驻点现场探勘,以雕琢艺术品的匠心校准每处细节,力求光伏设施与茶山景观浑然相融。
建设者们以“晴天智控进度、雨天备材蓄势、茶忙护农让时”的精准节奏,在雨季与采茶季的夹缝中推进工程。
图为茶农在光伏板下采茶
如今,漫步在大柘茶山,可见光伏板如展翅的银色羽翼,在翠绿茶园间投下错落的光影。这些光伏阵列既为茶树遮挡烈日,又以流线型的设计为茶园增添现代美感。当阳光洒落,光伏板与采茶人的笑脸交相辉映,在四季更替中形成一幅和谐画卷。
遂昌一期项目承载的意义已远超能源工程本身——建成投产后不仅持续提供清洁能源,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方面,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为村集体创造了稳定收入。施工期间,项目直接为当地提供了300多个工作岗位,并带动了多家地方企业参与合作。另一方面,茶园在光伏设施的遮荫保护下,茶叶品质得到提升,茶农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频道精选:
- 25年06月19日
- 25年06月19日
- 25年06月18日
- 25年06月18日
- 25年0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