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煤网移动版

主页 > 综合资讯 > 企业新闻

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田畴织锦绣 沃野绘新篇

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自2012年起至今,通过资金帮扶、产业带动、扶智扶技、文化浸润、教育引领等方式,先后深耕甘肃省宕昌县、临潭县、靖远县的6个乡12个贫困村,描绘了一幅央地携手、苦干实干的“输血”“造血”富民兴陇锦绣画卷。

 image.png

甘肃公司帮扶村——宕昌县兴化乡柴家庄村航拍图

 驻村干部搭起“暖民心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映照山乡时,甘肃公司驻村的6名工作人员,早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从贫困大学生的统计到打工人员的路费补助,从五保户的日常走访到防返贫监测……重复且琐碎的日常工作,是一代代帮扶干部的工作缩影,也是甘肃公司担当作为的生动注脚。

甘肃公司先后帮扶的12个村自然条件差,生存基础薄弱。该公司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实施帮扶带动。

刘伟民、阳涛、曾建国、汪涛……一茬又一茬的帮扶干部带着资金、技术和满腔热情奔赴帮扶一线,把产业、技术、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大山深处,变成村民实实在在的增收希望。

汪涛,任宕昌县磑子坝村第一书记已有4年,他的脚步无数遍地丈量过这个有着1000多户人口的大村。“面对村民们的期盼和不舍,总觉得自己做得太少”。

烈日下,他和同伴们的身影穿梭在中药材种植园,一边察看大黄、党参等的长势,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土壤墒情和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他们的帮扶,不是简单的送资金,而是陪着村民把产业做起来、把技术学到手、把销路拓出去。

 image.png

甘肃公司驻村帮扶工作人员组织村民种植中草药

 在甘肃公司的大力资助帮扶下,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不仅长出了中药材等产业,更增加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基础建设筑牢“硬件底座”

甘肃公司锚定“出行难、饮水难、居住难”等最迫切的民生痛点,协调企业内外资源,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一系列基础设施改善工程,为乡村发展筑牢“硬件底座”。

在宕昌县新城子乡拉界村,曾经泥泞的田间小路被机耕路取代,农用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村民彻底告别了用肩挑背扛运送农具的耕作方式。

在甘肃公司的帮扶下,一个个民生工程陆续建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翻开2016年的帮扶工作记录,一则台账赫然在目:“拉界村道路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沈家坝村道路亮化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9月4日前全部完工。”

短短几十字,记录着帮扶工作从“资金落地”到“项目见效”的完整链条。针对没有路灯村民夜间出行不安全的实际,甘肃公司为多个村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image.png

甘肃公司协助改造的柴家庄村党群服务中心

 从“面上覆盖”到“点上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标准化村部拔地而起,成为村干部议事、村民办事的“主阵地”;道路硬化亮化工程让村庄的夜晚亮起路灯,甚至连村部院落的硬化、小广场的健身器材,都被纳入帮扶清单。

甘肃公司用一系列实打实的投入证明,只有让村民住得安心、行得顺心、用得舒心,才能卸下“后顾之忧”搞产业、谋发展。

特色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甘肃公司坚持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帮扶的着力点,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宕昌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群众种植中药材经验丰富,公司在柴家庄村实施扶持药材种植产业合作社项目,将流转的百亩土地集中种植中药材,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全过程技术指导,形成“百亩药材种植园”的示范引领。

在磑子坝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扶持养蜂项目,由村里养蜂能人、村干部带头,成立养蜂产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各种形式入股并参与管理,如今成为村民的一项稳定增收来源。

“霜降后的3到5天,是当归开挖的好日子,过早采挖会降低产量和品质,迟挖根条会变脆,容易折断造成损失,过两天估计价格也会上涨。”面对长势喜人的当归,甘南临潭县王旗乡龙元山村藏族村民赵安哇正为该不该挖卖犯愁时,驻村干部的温馨提示如期而至,他激动地说:“才学着种当归,驻村干部对我又是提醒又是指导,让我心里很踏实。”

送技上门拓宽群众致富路

该公司将扶智扶技作为帮扶工作的核心,针对村民缺技术、难就业的痛点,甘肃公司将电工、焊接等专业技能培训搬到村部大院,邀请专业老师带着工具现场教学。

 image.png

甘肃公司组织兴化乡焊工、电工技能培训

 用“互联网+”打开新路,让土特产走出大山。在永新乡水沟村,驻村干部帮村民拍照片、写文案,将自家生产的胡麻油、大枣等农产品上传到电商平台销售,为村民打开了一条更宽广的销路,主动学打字、学拍照的村民越来越多。

针对扶贫村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的问题,该公司还为帮扶村送去“数字礼包”:21套电脑和路由器、5台打印机、1台复印机,将一粒粒信息化的种子播在山乡。

针对农村医疗条件差、村民健康意识薄弱的问题,该公司把健康帮扶作为扶智扶技的基础,组织医务人员带着药品深入山村,在村部搭起“临时诊所”,量血压、测血糖,做基础体检,普及健康知识。

教育帮扶点亮“希望心灯”

甘肃公司公司持续组织优秀团员青年赴联系点开展活动,陪伴留守儿童们度过一个个重要节日,并持续性开展捐书、捐赠文体用品等活动,组织学生代表走出大山,到省城参观体验,开阔眼界。

拉界村的韩碧霞,就是在这样的关爱帮扶中埋下梦想种子的女孩。“是刘老师让我知道了大山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美好生活的窗口。”她奋发读书考上了师范类大学。

而她一直念念不忘的刘老师,就是甘肃公司诸多驻村干部中的一员刘伟民,他带着在教师岗位退休的妻子,在宕昌县拉界村义务支教多年。

image.png 

刘伟民夫妇陪伴孩子们玩耍

 拉界老村山大沟深,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孩子们的基础差,刘伟民夫妇便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还为孩子们讲故事、教英语,举办暑期趣味运动会,带孩子们唱歌、跳舞,捐出自己最珍爱的天文望远镜让孩子们观察星空,渐渐地,孩子们变得开朗大方,也喜欢上了学习。

刘伟民夫妇还动员亲朋好友捐赠,当满载着爱心的书籍、学习用品从四面八方送到拉界的山坳里时,孩子们高兴极了。新城子藏族乡原党委书记沈清泉说:“两位老师的助学帮扶比给拉界多少钱都有意义,他们的贡献二三十年后会看得更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经刘伟民夫妇帮助的孩子中,有23人考上了大学,升学率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责任,以医生、教师、乡镇干部的身份反哺家乡,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浸润留住乡村根脉

磑子坝村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们从古至今一直制作和使用的木轮车,是农耕文明生产生活工具的“活化石”,被当地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亟待守护的文化瑰宝。甘肃公司协助乡党委政府修建了木轮车村史馆,成为全县第一座村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起的展览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场所。

 image.png

甘肃公司援建的全县第一座村史馆一隅

 甘肃公司帮助柴家庄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建设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宣传教育阵地,安装健身器材,购买文化书籍,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磑子坝村村民王卫星自幼喜欢画画,尽管他因双膝滑膜炎导致行动不便,但从未放弃对美术创作的热爱。在甘肃公司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为他建起“素艺画室”,采购纸笔、画框等用品支持他创作。

目前,甘肃公司的精准帮扶覆盖基础设施、生态、教育、卫生、产业、党建等多个领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