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学会对人生做减法

时间:2024-04-25 来源:淮河能源 分享:

人的一生,从出生,就由零开始做着加法,我们不断的认识着新的事物,不断感受着世间的喜怒哀乐,品尝着酸甜苦辣。我们不断主动或者被动的去接受着我们遇到的一切,丰富着我们的认知。随着人的成长,我们一直在不断的积累,不断地做着加法,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有意义或是无意义的。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我们不断为人生做着加法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对人生进行减法。

《减法》一时是我无意见读到的,却深受启发。这本书在开篇的时候,作者讲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讲的是在二战以后,一个国家修了一条双层高速公路,但这个双层高速公路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家就讨论公路应该怎么处理。当时规划委经过研究和测算,建议拆掉这条公路,但是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大家强烈的反对。上班族认为这会影响他们通勤,公路两边的商铺、汽车旅馆认为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意……经过了很多年的争吵之后,政府终于把这条公路拆了。但大家没想到,公路拆掉以后就恢复成了一个公园,游客来得更多了,而且根本没有耽误任何人上下班,同时周围商户和居民们的收入都得到了提高。所以,这是第一个以少为多的案例。

第二个案例是美国一位黑人码头工人利奥·鲁滨逊的故事。利奥·鲁滨逊作为一个黑人,特别反感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所以在1984年他带领工友们拒绝搬运南非的货物下船。而他们不搬货物的行为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各个港口都开始拒绝搬运南非的货物,因为货物都不能下船,那些在南非投资的厂商不敢投资,欧洲、美国的资本逐渐从南非撤出,导致南非整个种族隔离政策的崩溃。利奥·鲁滨逊只是做了一个减法,他不做这件事,从而导致这么艰难的斗争最终竟然能在南非实现。

这两个案例放在前边告诉了我们减法的力量,作者在前言里问大家:“你如果想知道加法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就问自己一件事:你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忙碌了?”因为我们习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用加法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矛盾变得越来越多。

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让我们认识到减法的力量。作者通过长期的实验和科学的观测发现,人们更多地重视加法、更少地使用减法是一个惯例。“或许是因为我们相信:如果某个事物存在,那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或许是因为失去比收获更令人不安。当然,摒弃错误理论,拆除一条碍眼的高速公路,废除种族隔离政策,也没有失去什么,但人们很容易把减少当作一种损失。”我们天生把减少当作一种损失,那怎样才能增加我们在生活中做减法的可能性?这个作者给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个方法,叫作“更深入地思考”。那些在高速公路边上抗议说“不要拆,不要拆”的人,他没有像专家一样去作深入地思考,他只是本能地觉得我不想要变化。这是第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深入地思考。

第二个方法,叫作“有意识地想到减法”。看完这本书以后,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有意识地思考是否可以使用减法。

第三个方法,叫作“在改变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带宽”,心智的容量就叫作“心智带宽”。当我们在改变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带宽,意味着我们不是凭着惯性在作决策。

人们还有一个本性,叫作“获取物品的本能”。因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糟糕,上午能吃到东西,但下午未必有饭吃,所以人们一有东西就囤起来,尽量地往家里放,这就是获取物品的本能。

在人类历史上,加法定义了文明。比如说罗马斗兽场、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这些东西都是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增加给我们带来了文明的基调,让我们觉得只有增加东西,才能够显示出这个地方文明的力量。这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所以也导致了人类的本性依赖增加,而忽略了减少。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的过程中,每天的知识都在增加,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当真的接近道的时候,真的应用这些知识、用在生活当中去做事的时候,却要不断地简化、不断地减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到最后不做了,这个道都能自然地运行。

人民日报在夜读中也提到过:学会适时做“减法”,生活才能是“加法”,改变一下思维方式,生活可能焕然一新。或许此时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下,我们更应该去适时地用好反常识的减法思维规避认识陷阱,开启轻装上阵的生活。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思维反转,学会拓展、提炼和坚持,我们才能真的把减法这件事越做越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实施后可以发现,减掉一个东西的变化幅度,比增加一个东西的变化幅度要大得多。(平蕊)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