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之间的突围

时间:2025-09-24 来源:中国煤炭网 作者:邓志恒
大字体
小字体

“咔嗒!合闸试验32秒,分闸试验27秒!试验总耗时9分钟12秒,缩短了整整19分钟,这次咱们机组检修6千伏断路器的机械特性试验真是省时又省力。”9月19日,在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沧东电厂6千伏配电室里,配电班QC小组成员们一边掐着表看时间,一边感慨这台自主研制的机械特性试验辅助装置真是试验效率提升的“神器”。

18个月前,配电班 QC 小组刚成立课题攻关组时,困难重重。“每台断路器试验平均要28分钟12秒,远超公司15分钟的要求,而且接线时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触电风险也高。”组长柳青拿着试验记录表,在小组首次会议上眉头紧锁。彼时,该厂118台6千伏真空接触器式断路器因频繁操作,分合闸机构磨损老化,需定期开展机械特性试验,可传统试验中,光是连接二次回路就占了总时间的91.5%,成了制约效率的“卡脖子”问题。

image.png

图为配电班QC小组成员现场查找断路器机械特性试验效率低的原因

为找到症结,小组成员开启了“蹲点式”调研。QC小组骨干郭肖波和胡雪明连续一周泡在配电室,用秒表记录试验各环节耗时;检修工邓志恒则翻遍近一年的试验记录,梳理出23次接线错误导致返工的案例。“二次回路换接线一次就要花60秒,最多的时候一台设备要换10次,光这一项就占了21分钟。”在4月的原因分析会上,组员冯建新指着关联图上的末端因素,一语道破关键。经过多轮验证,小组最终锁定“二次回路接线错误次数多”和“换接线次数多”两大核心问题。

创新的过程从不是一帆风顺。在2.5平方毫米的断路器二次插座上密布着32个端子针脚,机械特性试验需要频繁的在端子上换接线,小组经过讨论决定设计一个专用的试验插座。在制作专用插座初期,组员胡雪明和郭肖波遇到了难题。“航空插座公针截面只有2.5平方毫米,导线焊接时很容易虚接。”胡雪明拿着试做的插座样品,语气有些沮丧。

为解决这一问题,两人连续3天在实验室反复测试,从母座选型到导线材质逐一排查。“我们用母针压接2.5平方毫米单芯软铜导线,再用万用表逐点检测接触电阻,确保每一组都小于1欧姆。”郭肖波回忆。最终他们制作的专用插座将单台设备接线时间从21分钟压缩到了60秒以内。

image.png

图为配电班QC小组成员研究专用试验装置工艺图纸

在研发机械特性试验辅助装置时,有着多年经验的检修工老师傅裴常青提出的“转换开关集成”方案,也曾引发激烈讨论。“用转换开关替代人工换接线,会不会影响试验精度?”有成员提出质疑。为验证可行性,柳青带领团队查阅了10余本专业手册,还专程前往同行业先进企业考察。“内蒙古发电A公司用类似思路把试验时间降到了11分钟,我们一定能行。”柳青带着考察报告回到班组,给大家注入一剂强心针。

随后,团队依据5W1H原则,自主制作机械特性试验辅助装置。先是设计转换回路端子接线图和试验辅助装置面板布置图,准备仪器箱、环氧树脂板、香蕉型接线柱、转换开关、电流端子排、六芯重载连接器,按照面板布置图在环氧树脂板上精准布局接线柱和转换开关,经过90次拆装调试,终于实现了分合闸试验的无缝切换。

2024年10月,课题迎来关键的效果验证阶段。当第10台断路器试验时间定格在9分钟12秒时,整个小组都沸腾了。“从28分钟12秒降到9分钟12秒。不仅效率超预期达标,安全隐患也彻底消除了。”邓志恒拿着第三方检测报告激动地说。数据显示,新装置投入使用后,试验人员劳动强度降低60%,触电风险发生率降至零。

image.png

图为配电班QC小组成员对自主研制的试验辅助装置进行调试

2025年7月,南昌电力行业QC成果交流会上,该成果从40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领奖台上,柳青接过证书时,提到了团队的初心:“我们就是想解决现场的真问题,让试验又快又安全。”

如今,该厂维护部的创新工作室里,《缩短6kV真空接触器式机械特性》的成果展板旁,又多了一张新的课题计划表——《研制主变压器油质分析智能监测装置》。“创新没有终点,接下来还要啃更硬的骨头。”柳青指着计划表,眼里满是期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煤网 Copyright ©2019- xinco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