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 向新 向市场

时间:2025-10-20 
大字体
小字体

国资国企改革,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课题。

改革从哪里突破?发展该向何处发力?

这不仅是一道严峻的经济考题,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

作为能源央企排头兵,在国家能源集团的专业化服务版图上,曾有一家企业被国资委列为重点督办的亏损对象。如今,它不仅成功扭亏为盈,更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完成了从“困难户”到“排头兵”的华丽转身——它就是国神地勘公司。

它是如何实现逆境突围的?

故事,还要从三年前那场关键改革说起。

卸包袱 闯市场 从“减负瘦身”到“强体增效”

2022年,刚刚完成重组的地勘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员和规模大幅缩减,带来军心不稳;多个项目推进困难、回款不畅,公司连续亏损,当时真是举步维艰。”地勘公司董事长张延波回忆道。

出路在于改革,活力源于市场。

公司迅速调整节奏,深入研判市场趋势,积极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全力防控风险,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破局的方向愈发清晰:一方面深耕国神公司内部市场,服务好9座主力矿井;另一方面凭借专业实力,积极开拓集团内二级单位及更广阔的社会市场。

图为国神地勘公司勘探项目现场

定位明确后,全力突破成为关键。

地勘公司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完善全周期管理,统筹进度、质量与安全。创新实施“提前量”工作机制,制定年度和月度计划,建立调度机制,及时疏通项目堵点。公司领导带头拜访业主单位,巩固老客户、拓展新资源,推动业务规模成倍增长。

许多企业望而却步的急难险重任务,地勘公司一一攻克,赢得客户广泛认可。

很快,更多项目接踵而至。

“公司人员从近200人减至50多人,人均产值却从30余万元提高到300万元,增长近十倍。”财务部负责人贾雪敏说。

地勘公司还强化全面预算集约管控,严控成本,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仅2022年回款就超过1亿元,实现困难应收款项的重大突破。

“开源”与“节流”并举之下,公司逐渐扭转亏损态势,现金流回稳、利润增长、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发展基本盘日益稳固。

为重新凝聚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公司重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分类、分级、分时考核机制,真正让绩效考核“指挥棒”成为干事创业“风向标”。承担科研与一线生产的员工,年底绩效获得显著倾斜;取得QC成果、科技创新奖项的团队,都能得到专项奖励。

“干得好就有回报,这是最实在的激励。”物探分公司技术主管孙黄利表示。

图为国神地勘公司技术骨干研究项目难点

多项改革成效远超预期:2022年,公司新签合同额突破3亿元,项目数量、工程量、成果质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实现首次盈利,彻底摘掉亏损帽子。后续每年营收均破亿元,不断刷新纪录,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从“被重点关注对象”一跃成为“盈利先锋”。

变化不只体现在账本上,也写在职工脸上。大家明显感到,收入水平正逐年向兄弟单位看齐。

“大家的收入更多了,干活更有劲了。”人力资源部主任赵阳说。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行动。

建平台 活机制 从“技术跟跑”到“创新领跑”

地勘公司物探专业高级工程师徐爱军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一张令他自豪的剖面图——来自黄玉川煤矿的物探成果。图纸上,地下构造清晰可见,富水区域用红色标注,与后续钻探验证的吻合度超过75%。

“三维地震数据不仅能看清煤层起伏,还能准确‘翻译’出水的信号,这在行业内是独一份的。”徐爱军自豪地说。煤矿地下水物探精度低一直是行业难题,相比传统物探方法仅30%–40%的吻合度水平,这一成果已是“优等生”水平。

图为国神地勘公司职工采集分析物探数据

这得益于地勘公司主导研发的“多物理场耦合高分辨率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该技术将石油行业的地震波探测经验创新应用于煤矿水害识别,结合“混沌反演”算法解读信号,准确揭示地下水分布。

“过去瞬变电磁法一个平方成本30万元,现在利用地震数据二次挖掘,既能探构造又能找水,成本降了一半。”冯清源算了一笔账:仅黄玉川一个项目就节约勘探成本超600万元。

图为国神地勘公司员工进行现场技术研讨

目前,该技术已在神东寸草塔、准能哈尔乌素等6座矿井推广,成功避免3起水害事故,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同时,该技术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地震波从“识别地层”到“探测流体”的功能跨越,为煤炭行业绿色智能勘探提供了“国能方案”,还助力国神公司成功获批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支撑项目。

而这,只是地勘公司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

纵观公司所有科研成果,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有没有用、有没有用好。

而三年前,公司还曾面临科技创新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变化因何发生?

“传统上,国企的科技创新往往以立项数量、科研投入、专利数量等‘投入型’或‘过程型’指标为主,重‘做研究’而轻‘见效用’。”地勘公司董事长张延波说,“变化的关键在于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图为国神地勘公司员工进行数字测井

2023年,地勘公司成立柔性研发中心,聚焦行业前沿与核心难题,改革管理模式,构建三大科研团队并创新运行机制,实行“项目双长制”,通过清单化、项目化方式,打破传统科研约束,为团队提供灵活高效的创新环境。

“柔性研发中心的优势在于其灵活的管理模式,能够快速响应国家政策、行业变化和现场需求。”地勘公司总工程师赵伟说。

同时,公司还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动真章,扩大外部“朋友圈”,构建科研“生态圈”,与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用平台,攻关适应不同地质条件的勘探技术与装备。所有的科研,都围绕一线需求展开;全部科研力量,直插施工现场。

“我们的实验室不在高楼大厦,而在钻塔下、矿井边。”冯清源表示。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推动地勘公司从传统地质服务商向科技创新引领者蜕变。

6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专题推进会,针对国企科研首提供给质量,这和地勘公司的科研机制改革不谋而合。

“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才有生命力。我们不再满足于‘有没有搞科研’,而是追求‘科研有没有用、有没有用好’。”地勘公司总经理刘向阳说。

耕主业 谋新局 从“地质勘探”到“多元支撑

“如果把地球比作西瓜,钻探就是切个三角看瓤,物探就是敲一敲听声。”地勘公司勘探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磊的比喻,形象道出公司两大核心业务的本质。

三年来,地勘公司在主业上持续深耕,这不是守成,而是专注突破、追求卓越。这份专注,带来的价值远超预期。

“集团煤层气项目重新启动,这一次我们聚焦现有矿权,要蹚出一条示范之路。”地勘公司煤层气管理部主任吴键说。在神东、乌海、新疆等片区,地勘公司已完成前期勘察立项,重点探索高瓦斯矿井的煤层气抽采技术。

技术人员王跨介绍:“每吨煤含气6立方米以上才有开采价值。我们通过压裂等手段,使煤层中天然储存的甲烷释放出来,既降低煤矿安全风险,又提供清洁能源。”

钻探、物探,成为公司解锁战新产业的“金钥匙”。

图为国神地勘公司职工处理、标记钻探岩芯

“1000米以深的煤层,开采成本太高?我们用‘地下气化’让它变废为宝。”在地勘公司的实验室里,一套煤层地下气化模拟系统正在运行。这项技术针对薄煤层、深部难采煤层,通过电子点火引发煤层不完全燃烧,产生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实现无人采煤、能源自取。

与此同时,地勘团队正深度参与国家能源集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鄂尔多斯、甘肃等地,他们通过三维地震、钻探等手段,为电厂二氧化碳寻找“地下仓库”——筛选密封性好的盐层、岩层,评估封存潜力。

“一座电厂每年减排千万吨二氧化碳,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能‘装下’它们的地质空间。”技术人员李泽军说。

钻探、物探,成为公司驱动绿色转型的“强引擎”。

“未来智慧矿山的核心,是地质数据的‘透明化’。”在地勘公司的数据治理中心,技术团队正在整合国家能源集团近百座煤矿的地质信息——从煤层厚度、断层分布到富水性,每一个数据都经过标准化处理,最终成为智能开采的“导航系统”。

“过去的数据是‘单点碎片’,现在要变成‘连续动态’的三维模型。”地勘公司副总经理李进军说,这一工作不仅关乎生产效率,更涉及数据安全,“地质数据是我国煤矿的核心资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钻探、物探,成为公司迈向数智未来的“奠基石”。

图为国神地勘公司钻探基地

如今,地勘公司已明确自身在国家能源集团中的三大战略定位:煤层气开发的技术支撑、煤矿全生命周期地质服务支撑、地质灾害防治与绿色矿山建设支撑。

这家企业通过不断做精做强主业,开拓出新的发展天地,而这一切全部源自改革、得益于创新。

“过去这三年,我们真是拼尽了全力,就想让企业先活下来。回头看看,这条路走对了。但活下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活得久、活得好。”地勘公司董事长张延波感慨道,“我们这个公司、这个行业不算年轻了,我们坚信改革和创新,就是让它焕发第二春的最好办法。”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之年,这支地勘尖兵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更好履行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国企的新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煤网 Copyright ©2019- xinco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