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煤网移动版

主页 > 综合资讯 > 企业新闻

煤港变“美”港的创新发展之路

本网讯  “2021年,我们依托生态水系统辅助处理含煤雨污水213万方,压舱水、煤污水、雨水等低价值水源回用397.5万方,直接节省用水成本近2000万元。”像这样的介绍场景在黄骅港近乎每天都在发生。

图为国家能源集团北煤南运主通道的黄骅港

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共接待287个调研考察参观团,平均每个工作日接待1.15个团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是什么让一个煤炭港口拥有如此吸引力呢?是3A级工业旅游景区?是“2021年亚太绿色港口”?还是大型“翻车”现场网红打卡地?

要发展、要绿色发展,就必须创新,必须在技术工艺上创新。“一个目标、三型五化、七个一流”,清晰的发展战略,为黄骅港的腾飞指明了方向,让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传统煤港摇身一变,成为了花园式的智能港口。

如今网红的大型“翻车”现场,在过去并不受大家欢迎,因为一提到煤炭翻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煤尘。翻车机也一直是煤尘污染的“重灾区”,是产生煤尘的源头,怎么办?公司党委审时度势,毅然成立了生态环保等多个课题组,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全国劳动模范、共产党员汪大春主动请缨,担任起生态环保课题组组长。

翻卸下来的煤炭依靠洒水到底能不能有效抑尘?洒多少水,在什么位置洒更有效果?面对这些未知的情况,他们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信息可以参考,怎么办?以汪大春为代表的创新团队扎根生产第一线,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中踽踽独行。苦心人,天不负,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他们终于实现了一次洒水、全流程煤尘近零排放、“本质长效抑尘”技术的发明,一举拿下六项国家专利,并获得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皮带机洗带装置到堆场智能补水系统,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到两个绿色创新项目入选交通部2021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一个个科技创新项目在渤海湾畔的盐碱地上开花结果,昔日煤尘漫天的煤港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创新,不仅让职工享受上了花园般的工作环境,也让港口拥有了智慧的大脑,原来重复性的人工操作变成计算机智能控制,大大降低了职工的工作强度。而这些都得益于港口翻、堆、取、装等各环节的智能化建设。

全流程智能化建设初期,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团队成员还肩负着自动化运维保障工作。作为团队中经验丰富的刘永昌,为了让团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题研发中去,主动承担起全部的运维工作,加班加点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刘永昌的家离单位驱车不过一个小时,但他那段时间放弃了回家,毅然地选择坚守在一线。

全流程智能化装船进入试运行阶段,恰逢公司提出“会战180天,完成2亿吨”的关键时期,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产作业的影响,团队成员主动承担起了长达4个月的24小时实时监护工作。困了就冲一杯咖啡,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歇一歇,通宵修改方案早已成为他们的常态。在他们的不懈坚持下,黄骅港最终填补了世界散货港口智能化装船作业的技术空白,实现了轻点鼠标便完成翻、堆、取、装全过程智能作业。

能源保供事关国计民生。当前黄骅港煤炭下水量连续三年排名国内首位,新形势下,要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持续保障集团产业链一体化的高效运行?

答案依旧是创新!“十四五”以来,公司党委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团队深入推进智慧生态企业建设,以创新发展领跑出黄骅港加速度!2021年全港煤炭下水2.15亿吨,全员劳动生产率402万元,人均净利润173.39万元,远超国内主要港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