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技术资料 > 科技论文

硫化钠法CCUS化学固碳技术分析和探讨

时间:2023-03-15 来源:中国煤炭杂志官网 分享:

★ 清洁利用 ★

硫化钠法CCUS化学固碳技术分析和探讨

刘志盛1,朱 磊2,于济深1,张 伟3

(1.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东城区,100120;2.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00;3.福建百宏石化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市,362100)

摘 要 简明阐述了清洁能源制氢耦合C1化学工业的CCUS化学固碳路径,按照CO2中的C、O元素成键变化,将化学固碳技术区分为活化法和非活化法。将金属氧化物拓展到金属硫化物,并通过还原硫酸盐制备金属硫化物,设计构思出Na2S固碳路径,包括电解水制氢、H2还原Na2SO4、Na2S溶液吸收CO2、NaHCO3/Na2CO3处理单元、H2S制硫酸或硫磺以及硫酸制盐酸6个工艺单元流程;可用于含氧原料气、低浓度CO2原料气甚至大气中CO2的捕集及固化工艺的技术开发,并具有矿化固碳效果。通过对Na2S固碳路径及其效果进行的详细分析和探讨,从H2消耗、投资、过程能耗、产品价值、固碳效果以及能源利用和储存等方面进行对比后,得出Na2S法固碳与CH3OH法固碳的优缺点。

关键词 硫化钠;化学固碳技术;CO2脱除和固化;经济技术分析

为完成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的CO2捕获、富集和固化技术,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研究课题。通过去煤、减油、降气进行碳减排的同时,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也成为碳中和的聚焦点[1]。因此将工业排放的CO2收集并转化为固相或液相产品加以利用,能大幅减少CO2排入大气所带来的环境时空影响,且不受CCUS地下封存所需的地质环境限制,是构建低碳、高效、规模化的CO2反应转化路径之一,也是CO2化学固碳的关键问题。

1 绿氢化学固碳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逐年提升,通过清洁能源发电并电解水制氢,可获得零碳能源H2。H2和CO2是碳氢化合物的工业基础原料,根据C1化学工业系统的特点,清洁能源制氢叠加煤化工工业链,可为化学工业固碳提供工业化可能,同时为传统煤化工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提供发展方向。

化学固碳的共性特点是通过化学反应将CO2 插入到其他物质组成新的化学键,生成新的液相或固相含碳物质,从而将气相中的CO2进行脱除和资源化利用,例如利用CO2合成醇、醚、羧酸、低碳烯烃、酯、尿素、碳酸盐等有价值的化学品[2]。上述固碳过程中,打开CO2中的C、O键,CO2中的O与自身C以外的元素成键,归纳为活化CO2法固碳,如生成有机物及尿素;CO2中的O仅与自身的C成键,归纳为非活化法CO2固碳,如工业生产Na2CO3、NaHCO3、(NH4)2CO3和NH4HCO3

将各种化学固碳路径进行逻辑分析对比,包括对CO2浓度要求、固定CO2载体来源、载体生产过程、载体结合固碳过程、催化剂成本、固碳周期、经济性、固碳风险、规模化的可行性等方面,从而探索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效果的化学固碳潜在工业路径。固碳技术可行性和效果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固碳技术可行性和效果评价方法

2 活化CO2法固碳技术

将CO2化工资源化利用的难点源于CO2的热力学低能态,活化惰性CO2的关键是赋能还原和高效催化体系。国内外化学固碳技术的研究重点都集中在活化法路径中,共性特点是打开1个或者2个C=O双键。以H2为还原剂或制备还原物料,再转化CO2为其他化学品,现有的工业途径主要有CO2生产甲醇、尿素和碳酸酯等路径方案,如以H2制备NH3,再与CO2合成尿素,尿素固碳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尿素固碳路径

按照图1的固碳评价法,直接以氢气为载体还原CO2生产甲醇,是化学反应过程最少的还原法固碳方法。甲醇技术路径又分为H2直接还原CO2和H2两步还原CO2,但二者均需提供高纯CO2气体,因此原料气还需进行除氧、富集和提纯等处理。

2.1 H2直接还原CO2的固碳路径

H2直接还原CO2见式(1),其中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是该化学路径工业化的核心技术。

(1)

ΔH=-49.5 kJ/mol

通过使用高效高活性的CO2合成甲醇催化剂,突破以CO和H2为原料生产甲醇的化石原料限制,减少水煤气变换加工环节,目前大连化物所和华东理工大学已经开始CO2制甲醇催化剂方面的工业试验,并且甲醇下游工业应用场景丰富、产品种类多样、经济价值高,是目前最合适的H2直接还原固碳方法之一,H2直接还原CO2的固碳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H2直接还原CO2的固碳路径

2.2 H2两步还原CO2的固碳路径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是CO2和H2经热催化反应生成CO和H2O的过程,见式(2):

(2)

ΔH=+41.19 kJ/mol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受热力学条件限制,逆水煤气变换(RWGS)可逆反应的催化反应温度在400 ℃以上进行[3],同时伴随着H2还原CO2生成CH4的副反应,见式(3):

(3)

ΔH= -165 kJ/mol

因温度对RWGS反应热力学平衡的影响,研究重点是调控CO2加氢催化剂性能,提高CO选择性和转化率。RWGS耦合烃类脱氢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烷可以提高CO2转化率,但仍需解决未反应CO2从CO和甲烷产物中的分离循环,以及CO和甲烷产品分离提纯的高能耗问题,RWGS反应同样需要纯净的CO2原料气。

通过RWGS反应将CO2转化为CO后,可衔接目前的甲醇工业流程,见式(4):

(4)

ΔH = -102.5 kJ/mol

H2两步还原CO2的固碳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H2两步还原CO2的固碳路径

相较H2直接还原CO2,两步合成CO2劣势更为明显,如过程步骤多、因副反应生成甲烷导致分离过程复杂、CO2转化率低导致整体能耗相对较高、高效稳定的RWGS催化剂尚未工业化试验等。

3 非活化法CO2固碳技术

非活化法固化CO2的技术特点是利用CO2与碱性物质形成含CO32-的酸碱配合物,CO2中的O仍与自身的C成键CO2由sp杂化成键转为CO32-的sp2杂化成键。

3.1 氨法CO2水溶液固碳路径

NH3与CO2合成尿素需打开1个C=O双键,而NH3在水溶液中与CO2发生复分解反应,CO2转化成CO32-,例如工业上生产Na2CO3、NaHCO3、(NH4)2CO3、NH4HCO3等产品,其装置是联碱装置和碳铵装置,均需提供高纯CO2原料气。联碱生产Na2CO3/NaHCO3固碳路径如图5所示,(NH4)2CO3/NH4HCO3固碳路径如图6所示。

图5 联碱生产Na2CO3/NaHCO3固碳路径

图6 (NH4)2CO3/NH4HCO3固碳路径

除载体和CO2结合的装置外,氨法CO2水溶液固碳与H2直接化合CO2的固碳路径相比,还需配套空分和合成氨装置,其投资和能耗大幅增加。另外(NH4)2CO3和NH4HCO3极不稳定,极易分解进入大气,不宜作为CO2固碳路径。

3.2 NaOH吸收CO2固碳路径

NaOH的溶解度大和强碱性的特点,使其成为高效的CO2化学吸收剂,并且生成的Na2CO3可以继续吸收CO2生成NaHCO3[4],NaOH的工业生产来自电解NaCl水溶液,副产的剧毒Cl2需配套盐酸或其他工业装置处理,系统复杂、投资高且能耗高,因此NaOH仅用于混合气中微量CO2的去除,如工业上液化气和烃类的脱碳精制。

3.3 金属氧化物矿化CO2固碳路径

CO2与钙镁的碱土金属氧化物可以形成稳定的矿化碳酸盐,使CO2可以长期不进入大气圈。碳酸盐是CO2在自然界最稳定和最安全的非气相存在形式,受制于浓度、接触条件和金属氧化物的存在形式,大气或气相中CO2的天然矿化时间漫长。国内对工业矿化固碳的研究集中在CO2直接矿化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上,例如利用含有大量的钙、镁元素的天然矿物或粉煤灰、钢渣、电石渣等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干法或者湿法吸收CO2的碳酸化化学研究。

蔡佳晖[5]研究了国内外矿化CO2的几种技术,如BU、Fagerlund、Sanna、Kodama等研究人员分别提出的化学方程式组合循环方法,同时得出下面结论:固废吸收CO2的矿化固碳,其固碳规模化应用依赖于固废的多少和固废的活性碱浓度,从碳中和CO2体量的目标维度分析,固废矿化吸收CO2发挥的碳中和作用较小;基于天然钙镁硅酸盐矿石的CO2矿化技术具有大规模矿化的潜力,但对于CO2的提纯、原料预处理和试剂的再生需要较高的能量投入和成本消耗;CO2矿化技术仍然不具有理想的经济效益,工业化存在巨大障碍。

4 Na2S法固碳路径构思

非活化法固碳中CO2溶解于水转化为碳酸,碳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并产生矿化CO2效果。将金属氧化物拓展到同一主族的金属硫化物,也能与碳酸形成酸碱配合物。碱金属硫化物相较碱金属氧化物化学活性低。与碱金属氧化物不同的是,金属硫化物与碳酸反应释放产生H2S 实现碱金属硫化物吸收CO2固碳,将固碳问题转化为处理H2S的问题。通过H2还原正价硫的金属盐可制备金属硫化物,Na2SO4来源广,且Na2S溶解度和碱性大,因此Na2S是实现这一路径的良好载体。

通过以下化学反应过程耦合:

以H2还原Na2SO4可生成Na2S,见式(5):

(5)

ΔH =+55 kJ/mol

Na2S溶液化学吸收CO2可生成Na2CO3并析出H2S,见式(6):

Na2S+CO2+H2O = Na2CO3+H2S

(6)

Na2CO3可继续吸收CO2生成NaHCO3,见式(7):

Na2CO3+CO2+H2O = 2NaHCO3

(7)

H2S可转化成生成硫酸,见式(8):

H2S+2O2 = H2SO4

(8)

产出的硫酸可与NaCl反应生成盐酸和Na2SO4,见式(9):

2NaCl+H2SO4 = Na2SO4 +2HCl

(9)

Na2SO4可循环进入H2还原Na2SO4的反应;H2S也可制成硫磺;形成以氢气为原料、以Na2S为载体吸收CO2、以Na2SO4和NaCl为钠盐来源的Na2S法化学固碳路径。Na2S固碳路径如图7所示。

图7 Na2S固碳路径

4.1 H2还原Na2SO4的研究和进展

目前工业上通过煤炭还原Na2SO4经转炉法生产Na2S,煤炭还原Na2SO4属于硫酸盐的碳热还原反应(TSR),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成因机理中研究较多。TSR反应是形成金属硫化物、硫化氢及有机硫的途径[6],在地质高温高压条件下,重烃经TSR反应被硫酸盐氧化为短碳链烃[7]。H2气相流态化还原Na2SO4的技术尚未工业化生产,1955年国内学者章济元[8]对CO和H2还原Na2SO4进行了详细实验研究;李司直[9]对H2还原Na2SO4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提出H2还原Na2SO4属于未反应核模型类的反应机理;鲁晓凤[10]计算和验证了反应速率常数、表观活化能;陈银飞、刘华彦等研究人员[11-12]研究分析了H2还原Na2SO4的流态化实验,分析了反应温度、颗粒大小、催化剂、氢气浓度和气速对转化率的影响;周琳、王佳慧、郭艳秋等研究人员[13-15]进行了不同催化剂下H2还原Na2SO4的试验研究,验证了Fe及其氧化物是最佳催化剂;李文秀、张昱等研究人员[16-17] 进行了焦炉气还原Na2SO4的流态化小试试验,提出加入脂肪酸可以防止反应物与产物共熔结块。综上文献得出,H2流态化还原Na2SO4已形成完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具备工业化试验和设计基础。

4.2 Na2S吸收CO2的研究和分析

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Na2S专门吸收CO2的固碳研究。吴晓琴[18]在研究Na2S净化吸收克劳斯装置尾气的实验时,尾气中的杂质CO2被Na2S吸收并产生H2S,增加了气相传质阻力;郭文娟[19]介绍了某辛集化工厂运行20多年的装置,该装置使用BaS吸收CO2生产BaCO3,同时产出H2S并经克劳斯装置生产硫磺;谢龙贵等研究人员[20]综述了使用CaS溶液捕集CO2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王永范[21]提出使用SrS吸收CO2生产H2S,再使用NaOH吸收H2S生产NaHS的专利方法;崔平[22]提出使用NaHS产物吸收CO2,用以净化分离获取高纯H2S的发明专利。第二主族金属Ca、Sr、Ba硫化物的碱性及溶解度均小于Na2S,可推断出Na2S吸收CO2固碳的可行性。

H2S水解的一级电离常数Ka1=8.9×10-8,二级电离常数Ka2=7.1×10-19,都比H2CO3Ka1=4.2×10-7Ka2=4.7×10-11小,鉴于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pH值越小,可知CO2和H2S溶液中酸性强度排列为H2CO3>H2S>HCO3->HS-,相应钠的强碱弱酸盐碱性由大到小为Na2S>Na2CO3>NaHS>NaHCO3。因此当Na2S水溶液通入CO2后,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该反应能够进行并达到可逆平衡。100 g水中Na2S、Na2CO3和NaHCO3的摩尔溶解度见表1。

表1 100g水中Na2S、Na2CO3和NaHCO3的摩尔溶解度 mol

物质温度/℃405060708090Na2S0.2690.3590.3980.4170.6310.735Na2CO30.4600.4460.4380.4360.4320.431NaHCO30.1510.1720.195---H2S6.9×10-35.5×10-34.3×10-33.2×10-32.2×10-31.2×10-3

根据强酸制弱酸的电离常数原理,Na2S饱和水溶液吸收过量CO2能生成H2S,由于H2S的溶解度远小于Na2S,因此H2S不断解吸离开液相反应体系,并根据反应后产物气体析出效应,推动Na2S吸收CO2反应向正进行。

由表1可以看出,70 ℃时,100 g饱和Na2S水溶液吸收CO2后,消耗7.506 g溶剂水,并生成0.417 mol的Na2CO3,此时体系为Na2CO3过饱和溶液,因NaHCO3在70 ℃以上时不稳定,易分解成Na2CO3、CO2和水,因此Na2CO3溶液难以继续吸收CO2生成NaHCO3;当温度低于70 ℃时,即便Na2S溶解度比Na2CO3小,依据强酸制弱酸的电离常数原理,Na2S吸收CO2反应也能大幅进行,同时生成的Na2CO3可以继续吸收CO2生成NaHCO3。NaHCO3溶解度均比Na2S和Na2CO3小,且1分子Na2CO3产出2分子NaHCO3,因此会析出NaHCO3固体。

为此笔者进行了Na2S吸收CO2的验证性实验,配制出室温下Na2S饱和溶液,并配置CO2吸入管线,排放气处设置H2S检测管,为减少排放气中H2S的实验危害,将排放气通入NaOH溶液中吸收处理。缓慢通入CO2后,H2S检测管立即满量程变色,溶液吸收CO2后变混浊,溶液放热温度升高,通入CO2后期产生白色混浊沉淀现象。经计算分析,原因如下,一是1 mol的Na2S可生成2 mol的NaHCO3,反应产出的NaHCO3过量形成饱和溶液并析出结晶;二是NaHCO3本身溶解度比Na2S小;三是Na2S吸收CO2的反应消耗约10%的溶剂水。例如,在40 ℃下,使用饱和Na2S溶液吸收过量CO2,100 g溶剂水对应的饱和Na2S溶液,理论上能析出0.4 mol的固体NaHCO3,占NaHCO3总产物的75%。

4.3 Na2S吸收含氧CO2的流程设计

组合式(5)~(9),并结合成熟的电解水制氢工业、H2S制硫酸或硫磺工业、NaCl和硫酸制Na2SO4工业,可形成Na2S吸收CO2固碳工艺系统,包括电解水供氢单元、H2还原Na2SO4单元、Na2S溶液吸收CO2单元、Na2CO3处理单元、H2S处理单元以及硫酸制盐酸单元6个环节。原料是Na2SO4、NaCl、H2、水,产品是大苏打、小苏打、硫磺、硫酸和盐酸。简要步骤为电解水制得H2和O2,H2还原Na2SO4得到Na2S;通过Na2S溶液吸收CO2析出H2S实现CO2化学固碳;富H2S气制成硫磺或硫酸;硫酸与NaCl反应制得HCl和Na2SO4,Na2SO4固体可循环至Na2SO4还原单元。电解水制氢产生的O2可用于H2S的处理。

不含氧或含氧很少的含CO2工业气,如油田伴生气、页岩气、天然气田采出气、煤层气和煤炭及生物质能源制造的合成气,除酸性气外,其他物质不与Na2S反应,所以原料气可直接与Na2S混合吸收,省去原料气的CO2富集、捕集和提纯单元。

对于燃煤电厂过氧燃烧的CO2排放气,因组分含有O2,经Na2S直接吸收后产出的H2S也与O2混合,根据勒夏特列(Lechteilier)法则,吸收CO2的含H2S排放气如果是可燃性不爆炸的混合气体,可安全送至H2S处理单元制硫酸,同时后续的硫磺或硫酸单元相应减少氧气的配入。

4.4 Na2S吸收含氧、低浓度CO2的流程设计

如果含CO2原料气中含氧量较高,则Na2S吸收CO2产出的H2S容易形成含氧爆炸混合物;原料气中含CO2浓度很低,影响Na2S的吸收效率,同时经Na2S吸收后产出的H2S浓度过低,导致H2S处理单元不易生产操作。

对于此类含CO2的原料气,可在图7的流程基础上改变原料气的进入位置,先用Na2CO3吸收原料气中的CO2生成NaHCO3,产物NaHCO3热分解冷凝后产出高纯CO2和Na2CO3产品。高纯CO2送至Na2S洗涤吸收单元进行固碳,并产出高浓度H2S气体和Na2CO3溶液,Na2CO3溶液可用作原料气CO2的吸收液。H2S送至硫酸或硫磺单元处理,H2S氧化产生的热量可用于NaHCO3的分解和Na2CO3的干燥。低浓度CO2原料气的Na2S固碳路径如图8所示。

图8 低浓度CO2原料气的Na2S固碳路径

5 Na2S法固碳技术分析

Na2S法固碳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反应温度和压力条件温和,吸收和分离过程简单。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燃煤电厂等工业排放的含CO2气体,不需要进行原料气CO2提纯富集,将CO2捕集和固化同步进行。现有的CO2化工利用和CCUS中,均需将CO2除氧和提纯,投资、运行成本和过程能耗很大,导致后续CCS、CCUS等固碳技术不能更广泛和大规模的商业应用。为评价Na2S法化学固碳方法,依据图1从工艺技术、经济性和固碳效果方面,将其与甲醇法固碳法对比分析。

5.1 Na2S法和CH3OH法固碳技术对比

将Na2S法固碳路径中式(5)~(7)叠加得到总反应式(10):

与CH3OH法固碳路径式(1)进行比较可知:

(1)从化学方程式理论消耗上分析,分别采用Na2S法和CH3OH法均固定1分子CO2,需分别消耗2分子H2和3分子H2,即固定同样当量的CO2,CH3OH法消耗的H2是Na2S法的1.5倍,比较相应的光伏发电和制氢的投资成本,CH3OH法比Na2S法高50%。

(2)CH3OH法固碳需高纯CO2,原料气需经富集提纯和除氧,该过程一般采用低温甲醇洗、变压吸附或者乙醇胺吸收工艺,Na2S法无需此过程。

(3)H2直接还原CO2生产CH3OH需特殊的多组分催化剂,而H2还原Na2S的催化剂是铁或其氧化物,Na2S的催化剂较CH3OH制备简单。

(4)NaHCO3是不燃固体,不属于危险化学品,CH3OH有毒且是易燃液体,NaHCO3作为固碳产品,储存和运输相对容易。

5.2 Na2S法固碳经济分析

假设式(10)和式(1)完全反应,对Na2S法和甲醇法处理1 t的CO2分别进行反应当量计算,各物质价格估算如下:H2为1.5万元/t,Na2SO4为150元/t,NaHCO3为2 400元/t,H2SO4为300元/t,甲醇为2 700元/t,CO2为-50元/t。Na2S法反应后价格差为+3 335元,甲醇法为-27元。其他价格不变,当H2价格达到52 000元/t时,Na2S法固碳的价差才接近0元,这表明Na2S法对高价氢能的承受能力强。计算中CO2碳税价格一样,但Na2S法固碳不需对原料CO2提纯,可进一步降低CO2成本。从理想化学反应计量角度分析,Na2S法固碳的经济性优于CH3OH法固碳。

上述估算仅对原料消耗和产品产出进行估算,不考虑固定投资成本、物消、能耗以及人工、管理等其他费用,只做粗略的量化定性比较。因为其他费用与工艺的工业化水平关系很大,且二者目前均未实现工业化,难以准确估量。

5.3 Na2S法固碳效果分析

与CO2自然矿化类比,Na2S法固碳技术包含O、Na、H、C、S地球高丰度元素的迁移,包括了光合作用效果的太阳能制氢气和氧气、地质能源效果的Na2S生产、地质矿化效果的Na2S吸收CO2、地质火山效果的H2S制酸以及水汽循环效果的硫酸制盐酸等环节。Na2S法固碳在原料来源、热力学和能源消耗上具有较大优势。

(1)Na2S固碳法区别于CH3OH法的本质在于,Na2S固碳法将CO2置换成H2S,H2还原的对象是Na2SO4,H2与CO2不发生直接反应。而CH3OH法的本质是H2与CO2的直接反应,其属于CH3OH部分氧化的逆反应。

(2)CH3OH法固碳是用H2还原+4价C,需打开C=O键,由C原子经sp杂化与O原子形成的σ键和共轭离域π键组成;Na2S固碳法是用H2还原+6价SO42-,需打开S=O键,由S原子经sp3杂化与O原子形成的σ键和反馈π键组成。由于CO2的C=O键长(116 pm)小于SO42-的S=O平均键长(149 pm),C、O间电负性差值大于S、O间电负性差值,CO2中C=O键键级为2且键能大于一般C=O键,SO42-中S=O键键级为1.47且键能介于单键双键之间,综上各项因素对比可得,H2还原CO2需克服的键能壁垒大于H2还原NaSO42-

(3)通过Na2S固碳工艺系统,CO2以Na2CO3和NaHCO3的物质形态从气相中分离固化,并副产硫磺或者硫酸产品,该类化学品是酸碱类工业基础原料,属于非易燃易爆物品,易于储存和运输,且Na2CO3和NaHCO3固碳周期长。

(4)在 Na2S固碳方法中,原料中各分子全部参与反应并输出产品。例如氧元素:电解水产出的O2用作H2S富氧燃烧生产硫酸;氢元素:还原Na2SO4产出的水用作电解制氢原料或配置Na2S吸收液进入H2S或者NaHCO3;硫元素:以-2、+6价不同形态的气相、固相、盐及酸的形态循环;氯元素:进入盐酸产品,最终形成环境友好的闭环循环绿色化工产业链。

(5)随着国内废水零排放政策的严格实施,工业水系统分盐结晶装置大量产出Na2SO4和NaCl工业废盐。通过Na2S固碳技术耦合清洁能源制氢,能同时达到工业废盐消纳、二氧化碳废气固碳和清洁能源利用的目的,实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整体工业效果。

(6)CO2以NaHCO3形态固化,相较气相CO2直接注入地下封存,NaHCO3更容易在各类岩石地质体下永久封存,不会产生地下压力升高和气体沿裂隙泄漏的风险,NaHCO3在受热和酸性环境下才能缓慢向大气圈释放。相较CCUS注入地下封存,NaHCO3呈碱性且易与固相硫化类矿物质再次反应,与CO2溶蚀岩石相比造成的地质结构风险小。Na2S固碳法在固碳的同时,H2S还作为气相高能物质,其热值仅次于甲烷,不会造成清洁能源的浪费,并且H2还原Na2SO4是吸热反应,H2还原CO2合成甲醇是放热反应,从反应产物储能角度分析,Na2S法比CH3OH法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和储存效率。

(7)综合C元素全生命周期的CO2净固碳效果分析,CH3OH作为能源使用后便失去固碳效果。Na2S法产出的硫酸或硫磺产品的使用不影响NaHCO3的固碳效果。如果NaHCO3不再进入大气流通,可作为永久产品封存CO2

(8)Na2S法固碳产品NaHCO3可以与微藻和菌类混合培养耦合叠加,能大幅提高光合作用吸收CO2固碳效率和脂类的产出,可提高生产生物柴油的效率[23]。另外,NaHCO3可与人工生物固碳技术耦合,可加快CO2向碳水化合的二次转移,提高生物光合作用固碳的效率。

(9)Na2S法固碳产品NaHCO3可以与绿硫细菌、厌氧菌、古菌等生物固碳路径相结合,利用还原性三羧酸循环固碳原理,这类细菌能利用HCO3-形态的碳源,以2-酮戊二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碳、丙酮酸合酶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进行催化羧化固碳,通过人工适当基因改造和优化表达,可提高酶的活性和固碳效率,是发展潜力很大的固碳路径[24]

6 结论

(1)笔者提出的Na2S法化学固碳路径,将电解水制氢、H2还原Na2SO4、Na2S溶液吸收CO2、NaHCO3/Na2CO3分离、H2S制硫酸或硫磺以及硫酸制盐酸这6个化工单元进行创新式工艺组合和流程叠加,形成以清洁能源制氢耦合气相流态化还原硫酸钠为核心的绿色Na2S法固碳路径。在一系列无机化学反应的关联过程中,通过S元素的参与,形成固化CO2的闭环化学反应链,将化学固碳研究重点由H2还原CO2的碳基问题,转化成H2还原Na2SO4的硫基问题,为大气中CO2脱除提供了新思路。

(2)本文又从CO2的固化和能量储存这2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得出甲醇法固碳将CO2还原进行能源化利用,但CO2仅起到能源载体介质的作用,对外输出的能量并非来自CO2本身,其本质上仍然是H2的能量利用,而CH3OH同时又是碳载体,其被完全使用后便失去固碳效果;Na2S法固碳可将CO2转变为碳酸盐实现固碳,同时释放出富含高能态的H2S,该过程本质上完成了固碳载体和能量载体的分离,能量的利用不影响固碳效果。

(3)运用图1对Na2S法固碳进行可行性和效果评价,以Na2S为载体的固碳技术是一种理论上可行、原料来源广、地域适用性强、可规模化生产、可实现低碳过程生产、固碳效果好的工艺技术方案。Na2S法固碳载体原料是Na2SO4和NaCl,我国Na2SO4储量约378亿t[25],占全球储量的90%以上,大海中的NaCl资源极其丰富,具备原料来源广泛的基础。Na2S载体生产仅受H2供给和Na2S生产环节限制,随着我国太阳能和风能比例逐年上升,通过光伏+风能发电和电解水制氢获得绿氢,能实现高效、低成本、规模化、低碳生产Na2S,固碳产品NaHCO3能与人工生物固碳技术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化工+生物固碳产业链。

(4)Na2S化学固碳路径将CO2捕集、固定和利用一步法完成,并同时够解决工业Na2SO4和NaCl的消纳问题,具有减污降碳的多重作用,是实现碳中和有效可行的方法,有助于提升我国碳中和话语权和国际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 潘家华,孙天弘.关于碳中和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5):45-59.

[2] 陈倩倩,顾宇,唐志永,等.以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碳减排方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4):478-487.

[3] 王晓月,张伟敏,姚正阳,郭晓宏,李聪明.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研究进展[J/OL].化工进展.https://doi.org/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816.

[4] 张美华,朱建一.活化碳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动力学研究[J].纯碱工业,1983(6):7-11.

[5] 蔡佳晖.热化学循环制氢耦合CO2矿化系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6] 张永翰,岳长涛,李术元,等.原油与硫酸盐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模拟实验及动力学研究[J].沉积学报,2011,29(5):994-1001.

[7] 丁康乐,李术元,岳长涛,等.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基元步骤与反应机理初探[J].燃料化学学报,2008,36(6):706-711.

[8] 章元济.由硫酸钠直接制造纯碱的试验简报[J].化学世界,1955(3):21-25.

[9] 四川省化工研究所.天然气还原芒硝一步法制硫碱[J].化学通报,1976(5):23-24.

[10] 鲁晓凤,谭立业.氢气还原芒硝制硫化钠的动力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2(1):69-72.

[11] 陈银飞,蔡晔.氢气还原硫酸钠制硫化钠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8,14(3):257-262.

[12] 刘华彦,卢晗锋,陈银飞.氢气还原法制硫化钠低温高活性催化剂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4,20(4):376-379.

[13] 周琳,丁跃华,黎建明,等.低温催化H2还原Na2SO4制取Na2S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1,36(1):62-66.

[14] 王佳慧.氢气还原元明粉制硫化钠粗产物的纯化及催化机理初探[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

[15] 郭艳秋.氢气还原元明粉制硫化钠的催化活性物质探究与粗产物提纯[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9.

[16] 李文秀,云晨,吉仁塔布,等.焦炉煤气还原硫酸钠制硫化钠的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5,24(2):109-113.

[17] 张昱,吉仁塔布.流态化反应器中气体一步法制低铁无水硫化钠的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25(2):125-128.

[18] 吴晓琴,童仕唐,吴高明.CO2对Na2S脱除SO2同时制取H2S过程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28(3):249-251.

[19] 郭文娟.低硫化氢酸气的硫磺回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5,24(3):174-178.

[20] 谢龙贵,马丽萍,张伟,等.石膏类工业固废固碳技术研究进展[J].磷肥与复肥,2022,37(1):32-35.

[21] 王永范.一种硫氢化钠生产工艺:CN108821243A[P].2018-11-16.

[22] 崔平,曲克林,张超群,等.一种利用硫化氢酸气制备碳酸钠的方法:CN103691282B [P].2015-09-23.

[23] 王雪晴,邢向英,董庆霖,等.藻-菌混合培养及添加NaHCO3促进栅藻生长和脂类合成[J].中国油脂,2020,45(8):96-102.

[24] 江会锋,刘玉万,杨巧玉.生物固碳途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20,40(2):1-9.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2)[M].北京:地质出版社,2022.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CCUS chemical carbon-fixation technology by sodium sulfide method

LIU Zhisheng1,ZHU Lei2,YU Jishen1,ZHANG Wei3

(1.China Coal Energy Group Co.,Ltd.,Dongcheng,Beijing 100120,China;2.China Coal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Xi'an,Shaanxi 710000,China;3.Fujian Baihong Petrochemical Co.,Ltd.,Quanzhou,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CUS chemical carbon-fixation path of clean energy hydrogen production coupled with C1 chemical industry.According to the bonding changes of C and O elements in CO2,a chemical carbon-fixation technology is divided into activation method and non-activation method.Expanding metal oxides to metal sulfides,and preparing metal sulfides by reducing sulfate,a Na2S carbon-fixation path with six process unit processes is designed and conceived,including hydrogen production by electrolysis of water,Na2SO4 reduction by H2,CO2 absorption by Na2S solution,NaHCO3/Na2CO3 treatment unit,sulfuric acid or sulfur preparation by H2S,and preparation of hydrochloric acid from sulfuric acid,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pture and solidification process of oxygen containing feed gas,low concentration CO2 feed gas and even CO2 in the atmosphere,and it also has the effect of mineraliz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carbon-fixation path and effect of Na2S,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rbon-fixation with Na2S or CH3OH method a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H2 consumption,investment,process energy consumption,product value,carbon-fixation effect,and energy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Keywords sodium sulfide;chemical carbon-fixation technology;CO2 removal and solidification;economic and tech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X131.1

文献标志码 A

移动扫码阅读

引用格式:刘志盛,朱磊,于济深,等.硫化钠法CCUS化学固碳技术分析和探讨[J].中国煤炭,2023,49(1):100-109.DOI:10.19880/j.cnki.ccm.2023.01.013

LIU Zhisheng,ZHU Lei,YU Jishen,et al.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CCUS chemical carbon-fixation technology by sodium sulfide method [J].China Coal,2023,49(1):100-109.DOI:10.19880/j.cnki.ccm.2023.01.013

作者简介:刘志盛(1983-),男,山西介休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工作。E-mail:liuzhis@chinacoal.com

(责任编辑 王雅琴)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