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 随笔——《从“三国演义”中滋养领导力》
时间:2023-11-14 00:00 来源:陕西煤业化工集团 作者:陈兵 点击:次
历史是当下与过去时空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读史使人明智,并可以从中寻找到规律与教训。《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却蕴含了太多的管理哲学与领导艺术,很值得当下的我们去借鉴、学习其领导力的精髓。 第一、感情投资,收效长远 刘备用人,“惜才”是核心。惜是指爱惜人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刘备长坂坡一战后摔阿斗上。当年赵子龙单枪匹马背着刘阿斗从曹操军中三进三出,终于救出刘家后代阿斗。刘备感动之余出一怪招,当着赵云及众将之面将其子刘禅掷于地上,并骂曰“你这不孝儿险些损我一员大将”。其言其行,似乎爱惜人才胜过爱其子女,于是让赵云等将顿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恩。刘备摔阿斗这一动作,足可见其领导手段之高超,这一摔,胜过奖赏赵云高官厚禄不知多少倍。 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法则来看,这是一种精神奖励,特别适用于像赵云这类感怀知遇之恩的正义之士,这一摔,表露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位置,同时也向诸将透露了刘备的爱才心切。如此一来,即便他日赵云心生去意欲跳槽另谋高就,便再也抹不开这个面子了。
第二,组织纪律,高于一切 组织纪律高于一切,当别的事情与组织纪律发生抵触时,一定要以组织纪律为主要出发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非常值得今天的企业领导人学习,这样企业才能长治久安。 第三,信任下属,事不躬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事必躬亲,积劳成疾,卒于军中,终年54岁,虽业绩彪炳,却始终未能为蜀国培养出一些象样的人才,最后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国家大业后继无人的结局。 当企业还在发展阶段时,领导人尚可事必躬亲;但是当企业越做越大时,领导人的事必躬亲就有问题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网罗一批能干之人,然后放手让这些人去干,自己切忌不可事必躬亲。 第四,心胸豁达,海纳百川 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雄,他很清楚地知道,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服务全局意识。 第五,用人不疑,任人唯贤 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一直被孙权重用,后来官至大将军,在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时,就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听了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短短数语,便可看出孙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真谛所在。正因为孙权的用人得当,当年曹操兵发濡须口时,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在三国时期能得到曹操如此称赞的人是并不多见的。《孙子兵法》里说道:“将能君不御”。领导就好比树根,下属就好比树干,树根就应该把吸收到的养分毫无保留地输给树干。领导者授权后,就要予以信任,不能授而生疑,大事小事都干预,事无巨细勤过问。只要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授权后,就应允许他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让人家说了算。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可不必过问,不要随意进行牵制和干预。 任何一个团队都是由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员组成,作为当下企业的领导者,要善于识人,用其长防其短,使人各尽其才,能够在特定的背景下、特殊的环境里发挥出其卓越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光影里的父亲
- 下一篇:生命的光芒在奔跑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