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煤网移动版

主页 > 煤矿安全 > 事故案例

侯寨振兴煤矿“5.26”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救援案例分析

2008年5月26日4点18分,侯寨振兴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图6-5),共造成7人被困井下。救援中队经过65个小时的奋力抢救,先后出动9个救援中队、救援小队27队次、救援指战员360人次,成功救出1名遇险矿工、6名遇难矿工,圆满地完成了救援任务。

一、矿井概况

侯寨振兴煤矿是郑煤集团资源整合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104t/a,单水平上、下山开采,中央并列式通风,主井进风,副井回风,通风方法为抽出式,属高瓦斯矿井,矿井正常涌水量20m3/h,最大涌水量100m3/h,主井箕斗提升。

二、事故发生经过

2008年5月26日4时左右,侯寨振兴煤矿307回风巷在打钻时发现迎头有煤粉掉落,停止打钻感觉到有轻微震动声,但是没有引起工人的重视,仍继续工作。4时18分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由于307巷道是上山巷道坡度大,发生突出事故后,在场的几名工人被突出物冲到巷道以外,全都被煤埋严。

三、事故处理经过

5月26日4时43分接到集团公司调度室电话,侯寨振兴煤矿307回风巷发生瓦斯突出事故,救援中心直属一中队立即出动两个小队迅速赶赴事故矿井。同时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各部门领导也赶赴事故矿井。值班中队5时20分到达矿井后与公司的各级领导一起了解事故情况后迅速成立了抢救指挥部并安排值班小队沿主井进入侦察,待机小队在副井口监测气体,并负责风井口50m范围警戒任务。

侦察人员从主井下井,沿主井绕巷→皮带巷→联巷进入运输巷侦察至307进风口以里12m处,发现巷道内有煤突出,厚度约0.6m,大部分为碎煤,表面有2cm厚极细煤粉,巷道内有风流向副井方向流动。再向前侦察16m,发现煤已充满巷道,在巷道右上角有一宽0.8m、高0.4m的气道,突出的煤分选不明显,气体情况:CH4浓度为0.5%、02浓度为20%、C02浓度为0.3%、C0浓度为0,温度为24℃。待机队测得副井口风机出口处气体情况:CH4浓度为15%、02浓度为15%。

主、副井侦察情况向指挥部汇报后,指挥部决定恢复运输巷突出物以外刮板输送机运转清理突出物,在恢复刮板输送机期间,救护队手工清煤,以尽快寻找遇险人员。

5月26日10时刮板输送机开始运转,在主井清煤过程中,矿方有人反映发生事故后,有人曾经通过电话与副井底一人取得过联系。由于副井内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指挥部决定立即在井下电话安装耦合器,设法通过电话与副井底遇险人员取得联系。长时间连续不断地向副井底打电话,但无人接听,指挥部安排人员用绳子将矿泉水、食品、矿灯、笔、纸卸到副井底,试图与遇险人员取得联系,但因井筒较深,绳子扭劲摆动与井筒内钢丝绳缠绕而未能下到井底。

26日17时左右,清煤人员清煤至307进风口时,在运输巷右帮发现第一名遇难人员(站立状,面朝左帮,背靠右帮),此处CH4浓度为0.5%、02浓度为20%、C02浓度为0.1%。继续向前清理突出物,在307回风巷口发现第二名遇难人员(仰卧,头东脚西),此处CH4浓度为0.5%、02浓度为20%。为加快清煤进度,采用1.5m×1.8m小断面向前推进,这时发现右上角气道内有灯光,经认真观察确认是遇险人员,救援人员立即减少清挖断面加快清煤进度,在清到307巷口以西6.5M时,又采取扩大气道的方法快速接近遇险人员,同时在场的救护人员也一直与被困人员保持联系,并对其进行安慰和鼓励。在距被困人员2m左右时,救援人员爬行进入将遇险人员拉出并询问被困者,被困者当时意识清醒,在询问过后便失去意识,经过检查,被困者心跳正常,呼吸紊乱。救护队立即对其进行苏生抢救,待遇险人员生命体征基本正常后,安排救援人员将遇险人员运送升井。

这时,为保证救援人员退路安全,扩大清过的巷道断面,清理突出物工作中在307巷口下帮发现第三名遇难人员(头东脚西)。三名遇难人员救出后,对307回风口进行全断面清理,在清煤至307回风巷“十头”下部时,发现第四名遇难人员。

根据井下遇险人员灾变工作地点和人员遇险时的逃生特点,指挥部决定:一是将主攻方向继续放在清理运输巷内突出物;二是条件许可情况下尽快恢复副井提升,从副井进入侦察。

5月27日8时,副井瓦斯浓度降到1.5%。指挥部决定恢复副井罐笼提升,救护队员从副井下井侦察。现场指挥员通过与矿方协商,由副井信号工负责启动副井提升信号。救护队选4名精干队员乘坐罐笼下井侦察,需要提升时用铜锤敲打罐道梁,信号工听到敲打声再启动提升信号。侦察人员经过精心布置后携带所需装备和检测仪器下井侦察。由于是回风,风速又快,风流中夹杂着煤粉和细微水珠颗粒,越往下水量越大。到井下时侦察人员佩戴的眼镜已经模糊不清,经过擦拭之后很快又模糊不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侦察人员继续侦察。因水平面距马头门顶只剩50cm,水深20cm,就在侦察人员准备从马头门爬行进入侦察时,罐笼突然上升。当罐笼升到井口人员出罐笼后才得知是信号工听错了信号,按了升罐笼的信号铃。指挥部从救护人员的安全考虑,确定无法从副井进入抢救遇难人员,便没有再安排从副井进入抢险。

在清煤清过307回风口约8m时,发现整个巷道上方有一不规则斜面,左帮20cm高,右帮30~40cm高,现场指挥员命令三名精干人员佩戴自救器从气道爬行进入探查里边情况和搜寻被困人员。外边有专人观察巷道和风流情况并警戒。由于该巷道是回风巷道,气道狭窄,风流速度快,人员进入是顺风进入。三名探查人员进入气道内21m时眼睛被风流带动的煤尘堵塞而无法看清巷道,嘴和鼻孔被飞扬的煤尘堵塞而无法呼吸。在爬行过程中由于巷道高低不平,自救器和矿灯又多次被杂物和巷道扯挂,行进难度太大,最终返回。气体情况:CH4浓度为9%、02浓度为18%。继续清煤,清煤过程中通过巷道顶部有流量约5m3/h的水从副井方向流出,清煤困难。指挥部命令在清煤地点安装潜水泵逐段排水,缩小清煤断面,尽快打通与副井之间的通道。救援人员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倦、奋力救援,于27日23时清挖出一条宽1.6m、高1.6m的通向副井底的窄巷。救援人员立即组织对副井附近巷道进行侦察,在距井底1.5m处淤煤中发现了第五名遇难人员。

根据侦察情况,指挥部立即决定清理307回风巷突出积煤,搜寻最后一名遇难人员。

同时恢复副井腰泵房排水,为清理突出物抢救遇险人员创造条件。

28日5时40分,在向307回风巷内清煤约5时,发现有空巷道,立即向指挥部汇报。经指挥部同意后组织救护队员侦察,侦察发现里面有27m空巷道,在空巷道尽头处是一个明显的变坡点,从变坡点处向里5M煤逐渐满巷,自然堆积角为20°~23°,煤上部有厚为1cm左右的煤粉,以下煤的分选不明显,巷道无变形,CH4浓度为100%、02浓度为0。

向指挥部汇报后,决定首先排放307回风巷内的瓦斯,然后再对307巷道突出物进行清理。18时54分307巷道内瓦斯排放完毕。22时50分,在清煤距变坡5.5m刮板输送机机头中部时,发现最后一名遇难人员并将其救出,至此救援工作全部结束。

四、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

(一)事故原因

(1)307回风巷施工打钻诱发突出,造成7名矿工被困灾区。

(2)矿方对事故采面煤层变厚、倾角变大、构造煤厚度增加等地质变化情况不够重视,对瓦斯涌出规律和突出机理等研究不够,所采取的瓦斯抽放措施没有完全消除煤与瓦斯突出危险。

(3)职工安全意识差,发现突出预兆,没有及时撤出作业地点。

(二)防范措施

(1)突出矿井要按照有关行业标准和政策要求,加大抽采力度,抽采到位,对每个采面必须做到消突到位。

(2)研究提高突出矿井瓦斯抽采效果的技术和措施,提高采面和矿井瓦斯抽采率,坚决做到先抽后采,安全回采。

(3)认真落实“四位一体”综合防治突出措施,在煤层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采面突出危险。

(4)加强职工安全知识教育,能辨识危险源,保护自身躲避灾害。

五、经验与教训

(1)领导高度重视,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到事故矿井指导工作,并及时迅速调集精干救援力量和大量抢险物资,为抢险救灾提供了组织保障。

(2)应急预案启动及时,救援行动迅速,方案正确,组织严密,措施得力,保证事故救援安全、快捷。

(3)全体指战员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战斗作风,为快速完成救援任务赢得了宝贵时间。

(4)各个救护中队配合密切,交接班及时。

(5)利用洒水降尘管路对突出物进行洒水,有效地降低了煤尘浓度,改善了作业环境,提高了作业效率。

(6)矿方与抢险人员配合不密切,安排工作有脱节现象,常常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影响了抢险进度。

(7)矿井安全管理、技术管理、救援物资储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8)个别新队员在井下搬运遇难者时缩手缩脚有胆怯现象。

六、专家点评

(1)指挥员措施正确得力,判断人员位置准确,为及时救出遇难者提供了先决条件。

(2)在抢险救援过程中,由于矿方人员业务素质等因素,救护队在与矿方配合工作的情况下,要有自己的判断,救护队能自己完成的工作尽量不要用矿方人员。

(3)长时间被困在回风流中的遇险人员的生存条件有待分析和研究。

(4)发生突出事故,井口50m范围内严禁有火源,并派专人警戒。

(5)在危险地点与矿方工人配合抢险,救护队必须设专人监护矿方人员,确保抢险人员安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