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煤矿 > 学习园地

煤矿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6-22 来源:煤视界 分享:

煤矿顶板事故发生位置主要为采掘工作面掘进头、巷修工作面、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及两巷和巷道交叉点等部位。一般事故发生频率散发,主要为冒顶、片帮,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地点集中,造成的影响更大。

从对一般事故、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直接及间接原因总结分析来看,我国煤矿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不重视顶板管理且顶板管理水平落后。部分煤矿企业认为顶板事故多为零星事故,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较少,追责较小,因此产生思想麻痹、管理松懈;也有部分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多年不做更新,陈旧落后。遇到采场活动情况发生变化时,还依旧采用之前的管理模式,对风险辨识缺少完备的管控体系,对“变化管理”缺少相应的制度,尤其是顶板管理相应制度缺失,甚至有些煤矿已不再召开顶板管理会议。

(2)开采设计、支护设计不合理,缺乏针对性支护设计及方案,多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决定,缺乏科学性。不少煤矿企业依然“重生产、轻安全、抢进度、赶任务”盲目生产,导致生产布局及采区设计不合理、采掘接替紧张,追求快速掘进,支护质量不达标,掘进期间出现巷道失修变形时,采取前掘后修,平行作业,导致堵人、埋人,如山西忻州市庄旺煤业,作业人员就是在加固维护巷道顶板作业时发生的事故。

(3)矿井对采掘空间缺乏必要的生产地质条件调查,对采掘区域围岩稳定状况不做评估或评估走过场,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导致空顶作业或无有效支护作业,主要表现在掘进、回采或巷修期间超循环空顶作业,不进行临时支护或临时支护强度不足,过复杂地段或构造带时不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估,采取的支护强度不足。

(4)特殊区域顶板管理与支护不到位。特殊区域主要有地质构造区,如过褶曲、断层、陷落柱、风氧化带、流沙层、破碎带、淋水区、穿层段等;复杂地段,如巷道交叉口、大断面、巷道刷扩区、高冒区、工作面上下端头、工作面片帮冒顶区、各种原因导致的应力集中区等地段。特殊区域围岩结构、强度、应力环境均较复杂,支护难度较大,极易引发顶板灾害事故。

(5)冲击地压矿井未按规定采取防冲措施或措施不合理不完善。如2019年6月9日,吉煤集团辽源矿业集团龙家堡煤矿发生冲击地压,9人死亡。事故原因为所采煤层及顶板均具有冲击倾向性;事故区域煤层平均埋深大、应力高,并存在较高的水平构造应力;周围采掘活动造成大范围区域应力升高;原始地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使应力水平进一步上升;放顶煤采动上覆厚层坚硬顶板活动导致F13断层活化释放大量弹性能。

(6)施工工艺落后或采用淘汰工艺施工。国家明文规定严禁使用淘汰工艺施工,但近年来仍有小部分煤矿采用落后及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施工工艺施工,并最终导致顶板灾害事故发生。如2016年4月3日,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天利煤矿发生1起煤矿冒顶片帮事故,共造成10人死亡。事故原因为6410放顶煤工作面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梁支护放顶煤工艺,最终因支护强度不足、支护稳定性差,引发直接顶局部断裂、失稳,最终导致工作面部分支架倒塌、顶煤垮落。

(7)企业现场管理滑坡,规程措施落实不力,“三违”作业。多数事故存在施工人员不严格按照编制的规程或措施施工,采煤工作面管理跟不上,忽视在回采过程中的超前支护(超前拉架),忽视对支护设备(液压支架)日常管理维护,出现“压架”、“倒架”、“咬架”等情况,忽视“搬家倒面”回撤期间的顶板支护管理,支护不及时或强度不够,发生“漏顶”事故。
新煤网